“蓝鲸”大大扩展了我国海事工程和求助打捞事业可涉猎的海域,将在油气田开采中大显身手。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5月7日,7500吨海上全回转自航浮吊在上海建成起吊,创下单吊起重世界之最
7500吨全回转浮吊“蓝鲸”号“百分之百中国制造”的背后,是一个响彻全球的名字——振华港机。从明确“每年做一件‘世界第一’的事”的目标,到公司用人“不二过”宽容而严谨的原则;从集装箱起重机慢慢起步,到登上世界港口起重机行业王座;从国际同行不屑一顾到啧啧称赞——她凭借不断突破、勇于创新、敢于争锋的精神,完成一次次跳跃式的发展历史……滴水辉映阳光,振华港机验证着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5月7日上午11时,上海振华港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华”)长兴岛基地。
“蓝鲸”一边鸣号,一边从容不迫地将7500吨的重物轻轻地抓起,并作360度旋转……中国制造又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
海上巨型浮吊是海上油气田开采等海上工程的紧俏装备。长期以来,巨型浮吊被称为美欧日的独占品,1500吨以上的浮吊都由发达国家制造。世界上7000吨以上的浮吊只有3台,最重的为7100吨。
高高矗立在记者眼前的“蓝鲸”,额定起重量7500吨。这一个数字意味着,如果有一个支点,“蓝鲸”可以一把提起埃菲尔铁塔。
“蓝鲸”顶点最高130米,相当于40多层楼高,最高起重高度可达110米;整个浮吊船可同时容纳300人食宿作业,并设有直升机专用停机坪,自航速度达到11个节级。可就是这一个庞然大物,从设计到制造完成只用了两年半左右的时间,不及外国公司时长的2/3。“‘蓝鲸’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百分之百‘中国造’。”振华总裁管彤贤自豪地强调,至少有10项独创的技术在“蓝鲸”上实施应用。
由于是世界之最,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照,全凭设计人员大胆探索。该项目总设计师严兵和记者说,设计的具体方案前前后后拿出15种,并集聚了中国船舶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单位设计人员的智慧,攻克了诸多前人没有遇到的技术难题。
振华总工程师邬显达对全回转这一技术颇加赞赏:“国际上已有的超大型浮吊一般不能全回转,起重机要转向,整个船必须掉头,而掉头需要众多小船来牵引,效率低下。而有了全回转,起重机进退自如,可大幅度的提升作业效率。”
尽管全回转技术优点众多,国际上却少有公司敢触及,因为技术方面的要求太高。“蓝鲸”的设计师们大胆采用了双层滚轮的方法,整个起重机的旋转重心降低,增加了起重机的稳定性。
吊钩是起重机的灵魂,但是,国内没有公司锻造过能承载1600吨以上的单钩,为此,振华与上海重型机械厂合作,由振华投资专门成立了攻关组,在很短的时间内锻造出了满意的吊钩。
振华副总裁刘建波介绍,为了减轻起重机自身重量,机身采用了780高强钢,但是,如何将这么强硬的钢焊接在一起,振华也创造了系列独创的工艺。
虽然“蓝鲸”初露真容,但早已名花有主。船东中海油工程公司执行副总裁张松甫兴奋地对大家说,下半年,蓝鲸号将赴印度洋作业。
“蓝鲸”的远征,进一步宣告振华港机已进入海洋工程领域。这是振华港机的又一次飞跃。
成立仅16年的振华,从集装箱起重机起步。成立初就立下了“世界上有集装箱码头的地方就要有振华港机的起重机在作业”的理想,后来,管彤贤提出了“每年做一件‘世界第一’的事”的目标,并一步步演变成现实。
2006年,振华获得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的订单,价值2亿美元以上。美洲区成为对振华业务需求量开始上涨最快的地区之一。
如今,振华在大型集装箱机械领域占有世界8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根据英国权威杂志《World Cargo News》的统计,自1998年起,振华港机的产品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市场占有率之首。
业内的领袖地位给了振华港机独一无二的话语权,振华向自我挑战。“港机世界市场占有率有限,必须靠创新去争得另外的更大的市场。”
一台集装箱起重机只吊一个集装箱,欧美港口实施了半个世纪。可是,振华不信这个规矩,偏偏成功实现了一机吊2个40英尺集装箱的目标,大幅度的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
1992年,振华为施工需要制造了900吨的浮吊。为了抓住世界约500亿美元的浮吊市场大蛋糕,振华涉足4000吨全回转浮吊产品,并于去年研制出了“南海一号”,在打捞宋代沉船中一展风采。与此同时,2006年,振华又着手7500吨浮吊的研制,并顺利完成。
“‘蓝鲸’号的成功开发,预示着振华已进入‘以钢为纲’的发展轨道,振华不仅能做港机,还可以制造包括浮吊在内的众多钢结构产品。”振华副总裁曹伟忠这样说。
7500吨大型浮吊项目的建成,又让振华的国际订单应接不暇。5月1日,韩国三星重工与振华签订合同,预定8000吨的大型浮吊,另外,荷兰等国家的1.2万吨、2.8万吨大型起重船的合同也在洽谈之中。
设计人员清一色“少壮派”,总设计师39岁,其余30多人平均岁数不足30岁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都不会相信,“蓝鲸”号的总设计师,今年只有39岁,可他常常称自己为“老人”。因为在振华新组建的大型浮吊项目设计企业中,严兵最大,其余30多人平均岁数不足30岁。
大学本科毕业第五年,严兵就担任了振华位于美国一港口折臂式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总体设计师。当大型浮吊项目启动后,他被委以重任。“我是在压力下不断成长起来的,越来越有成就感。”严兵说。
为了保证攻关能力的稳步提高,振华提出了“不二过”的原则,即可以宽容设计人员在能力见识不足的情况下犯的错误,但是,绝不允许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
振华浮吊项目设计公司副总经理郭宏亮和记者说,在进入公司第二年,他参与了温哥华得尔他码头大车行起重机的设计,因为设计经验不足,在减速箱开式齿轮的选材时失误,造成96对齿轮报废,被迫召回,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管彤贤“大骂”了他一顿后,又让他回到原来的岗位工作。正是因为这种宽容,郭宏亮更加谨慎,从此没有犯过类似错误。
“创新就会有失败,正确认识失败,并从中吸取这次的教训,对下一步创新同样有益。”管彤贤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走出国门,自报振华家门,国际同行不屑一顾;2000年之后,再报振华家门,国际同行眼睛会发亮;现在再说振华,他们就啧啧称赞了。”郭宏亮自豪地说。
从1992年创业至今,振华依靠中国人的魄力和实力,自主创新超常规地发展,创造了装备制造业的奇迹,登上世界港口起重机行业王座。振华不但占领了发达国家的港机市场,也装备了发展中国家的港口,“ZPMC”(振华港机的英文简称)慢慢的变成了国际著名品牌,产品出口到世界上65个国家和地区。振华短短十几年的全球化发展历史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在全球化中“走出去”和“创立国际知名品牌”树立了典范,让“中国制造”在全球赢得了尊敬。
2008年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带了几十个耶鲁商学院MBA学员来到振华。“振华港机让我们认识到了另一种全球化。”调研之后,陈志武评价说,“振华港机的成就,值得中国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