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科学技术创新事业收获丰硕成果。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科技日报社内蒙古记者站与社会公众共同评选出2023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新闻和2023年公众关注的内蒙古十大科技进展,以点带面展示内蒙古科学技术事业高水平发展风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内蒙古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水平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推动内蒙古产业体系战略性调整优化,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要举措。科技部和自治区政府超前部署,于2023年8月5日联合印发《内蒙古高水平发展科技赋能实施方案(2023-2025)》,在重大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关键技术持续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学技术人才引育、科技体制改革攻坚等方面共同启动8大行动,并于11月底在“大规模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基地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外送”“钠离子混合型电容储能”等关键技术领域首次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区联动项目,助力我区加快汇聚科学技术创新资源,系统化提升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效能,全面赋能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是“科技兴蒙”行动的升级版,是自治区科学技术创新驱动的总平台。202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创一张网,促进创新要素先“聚合”、再“聚变”,由此拉开了“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序幕。
“蒙科聚”启动建设以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支撑、全链条服务理念,组建了“一中心一公司一院所”运营服务构架;建成了“蒙科聚一张网”,实现了科学技术研发、资本运作、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5大功能板块14个业务模块6951项业务的“一网通办”;搭建起了1个“总窗口”、12个盟市分中心、1个飞地分中心的“1+12+N”创新资源服务体系,通过上下联动政策支持和创新要素全方位运营服务,推动创新资源在平台集聚并产生化学效应。截至2023年底,平台已注册用户6000余人,共吸引3862家区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服务机构,1036位技术经纪人,5373套大型科研仪器“登云”对接成果与技术服务,在线项,举办各类成果推介发布与路演活动30余场次,发布成果与技术需求510项,推动了一大批高水平成果与科技服务成功对接转化。
2023年8月,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建设大青山、鄂尔多斯2家内蒙古实验室,填补我区省级实验室空白,标志着我区全国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接续联动、梯次衔接的三级实验室体系正式成型,这是我区创新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在自治区科学技术创新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青山实验室、鄂尔多斯实验室立足内蒙古丰富的能源资源与应用场景,面向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目标,分别以新型电力系统和煤化工为主攻方向,由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实验室牵头组建,将按照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方式,跨机构、跨地域联合国内外优势高校、科研院所、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聚顶级科学家、中青年技术人才及高层次管理人才,围绕产业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探讨研究,全面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生产运行”链条,形成完备研发体系,打造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高地,为自治区科研体制改革蹚新路、打样板。
2023年8月11日,自治区杰青、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李飞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Globalwateruseefficiencysaturationduetoincreasedvaporpressuredeficit》的研究论文。这是我区作为第一权属地在《Science》正刊上发表的首篇科研论文,实现了我区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重大突破。
文章从全球尺度揭示了大气水汽压差增加导致了全球陆地ECO水分利用效率饱和的现象。研究显示,近20年全球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增长趋于停滞,气候持续变暖,大气水汽压差增加显著削弱了ECO二氧化碳施肥效应,同时增强蒸散作用,植物通过蒸腾和土壤蒸发作用使大量水汽散失到大气中,很大程度上会增加植被受干旱胁迫的程度,从而对全球碳中和与碳达峰产生不利影响,并很可能长期成为陆地ECO增汇和碳储潜力的影响因素。该研究挑战了目前“ECO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是由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的增强和气孔导度的降低所导致”的观点,为正确认识陆地碳库与碳中和提供了新视角,为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全世界尤其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的政策建议,对指导全球及我国生态系统安全建设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取得实效,2023年,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全方面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企业科技特派员实行自治区、盟市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区内独立法人机构可通过申请设立并备案科特派工作站,采取“双向选择”方式按标准选聘企业科技特派员,为科技公司提供政策宣传解读、技术研发、平台共建、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项目申报等创新服务。
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得到了各盟市积极响应,迅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当年全区就备案企业科特派工作站114家,入站科技特派员2488人,服务企业6054家,涌现出内蒙古工业大学等优秀科特派工作站以及郭偌宁等优秀科技特派员。同时,鄂尔多斯市、包头市等盟市还结合实际创新探索形成了“三清零”“科技体检”等服务模式。其中,鄂尔多斯市在全区首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投入、无研发机构、无发明专利“三清零”行动,因成效显著,被作为自治区成果经验大起底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广。
2023年8月5日,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世界奶业大会上,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授予呼和浩特市“世界乳业科技之都”称号。
呼和浩特市跻身世界乳业科技创新先进之林,离不开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强有力支撑。2023年1月,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投入15亿元高标准打造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家、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政策叠加优势驱动下,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跑出“加速度”。8月,位于伊利智慧健康谷的中心总部落成启动;9月,欧洲分中心在荷兰瓦赫宁根揭牌成立;12月,中心正式投入实体化运营……目前,该中心已布局20个研究领域、76个研究方向,整合了国内外102家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汇聚了10位院士和100多位行业专家、上千位核心科研人员,组织开展了140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关键技术、乳铁蛋白高效分离制备技术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成员单位优然牧业奶牛日单产突破49公斤,创造中国奶牛最高单产纪录,达到了全国奶牛养殖领先水平。
2023年3月3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内蒙古代表团在驻地召开全体会议,决定将关于在包头市设立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议作为内蒙古代表团全团建议提出。
包头市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稀土之都”,正在全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2023年以来,内蒙古锚定“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举全区之力高标准创建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2月15日,自治区政府与中国钢研集团签署共建协议,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6月15日,中心在北京市召开第一届理事会,正式进入实体化运营。目前,中心已成立由干勇、张洪杰、李卫等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集聚了25家大院大所的优势创新资源,系统梳理了制约我国稀土产业链发展的57项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布局启动了7个研究领域11项科研项目,取得了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系统示范装置等一批国内领先成果。
BD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和精细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纺织等领域,被称为化工母料,其往下延伸可做降解塑料,甚至是锂电池、高等级航天产品等的重要原料,是国家鼓励的绿色化工产品。乌海市拥有200亿吨石灰石资源储量和530万吨电石、1763万吨焦炭产能以及大量可高效利用的焦炉煤气,具有发展BDO产业的雄厚基础。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将着眼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下游应用瓶颈发力,重点在BDO产品在工业和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利用、乙炔化工、生物基材料、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氢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创新与研究,着力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全力提升BDO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乌海市实现“2025年BDO产能25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能的2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2023年,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筹建的全国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加快建设,碳排放碳汇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建设完成并进入试运行,可利用自治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系统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开展碳在线监测、碳计量监督管理、碳排放和碳汇预测预警等工作。
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承担着为国家探索碳计量相关技术路径、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和计量能力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碳计量重大问题攻关、加强碳计量技术研究和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碳计量数据采集、分析、评价、应用与人才培养,建立碳排放量和碳汇量的数据测量及保障体系,搭建为政府、行业、公司可以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更好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心实验室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建成后可实现煤质化验等关键环节的数据直接报送,从数据采集源头杜绝造假行为,保障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同时,中心还在政策规范体系输出、计量服务政府、企业和专家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023年12月6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是内蒙古制造。
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是直径60毫米的球形燃料元件,每个球能发出1.5吨标准煤的热量,2013年,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将清华大学核研院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从实验室“搬到”包头市转化,建成全球首条具有工业规模的高温气冷堆球形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万个球形燃料元件生产规模。在生产线的建设、调试、运行过程中,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解决了能够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各种各类技术难题,并与生产线建设同步完成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同时,技术成果转化也帮助该公司建立了一套独有的技术、质量、安全和环保体系,稳定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骨干队伍,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我国核事业不断向前。
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教授团队历时三十余载,从全球采集自然发酵乳制品等样品6202份,分离保藏乳酸菌4.7万余株,建成了全球最大、种类最全的原创性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在此基础上,2023年,该团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基因组和功能研究数据共享数据库iLABdb。
该数据库不仅汇集了大量的乳酸菌基因组序列和元数据信息,还提供了关于乳酸菌序列分析、可视化和数据共享的工具与服务支持,被行业称为乳酸菌的“百科全书”,为揭示乳酸菌的神秘面纱提供了更为专业而全面的工具,能够帮助基础研究人员和产业研发人员从数据的角度重新认识乳酸菌的多样性和功能,精准高效地发掘乳酸菌的新价值和新应用,同时为国内外研究者和从业者构筑合作桥梁,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Bulletin》上,陈卫院士在学术期刊《科学通报》针对该成果发表了亮点评述文章,将该事件比作乳酸菌研究的里程碑事件。
在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2023年,白云鄂博这座“富饶的神山”接连给人惊喜。1月,包钢(集团)公司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白云鄂博稀土—铌—铁床隐伏碳酸岩体中发现并申报了一种黑色不透明的铌钽氧化物“白鸽矿”,其中五氧化二钽含量达到13.75%,不仅为理解白云鄂博铌元素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铌矿开发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找寻钽等珍贵资源提供了新方向,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高票批准通过,成为在白云鄂博矿床中发现的第16个新矿物。
10月,中核地质科技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科研人员在白云鄂博铌—稀土—铁矿石中,发现了一种富含Ba、Nb、Ti、Fe、Cl的硅酸盐矿物“铌包头矿”,经过研究解决了国际矿物学界争论已久的包头矿电价平衡问题,同时也为铌的富集成矿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铌等战略性关键金属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的正式批准,成为在白云鄂博矿床中发现的第17个新矿物。
2023年2月,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内蒙古公司建设的全球首套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在通辽市霍林河建成并完成单体调试,标志着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迈入兆瓦级应用时代,刷新了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全球最大容量纪录。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被称为是储能时间最长、最安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之一,该项目共安装了34台我国自主研发的“容和一号”电池堆和4组储罐组成的储能系统,系统功率1MW,储能能力6MWh。同时搭配建设1MW/2MWh高效液冷锂电池储能系统及1MW/0.2MWh飞轮储能系统的兆瓦级功率/能量型混合储能系统。系统运行时利用电解液中的铁离子和铬离子的化学特性把电能储存起来,可以实现储能时长从分钟级到6小时级的全覆盖,达到3MW的总功率。项目正式投产后将参与局域电网生产调度,利用清洁能源冗余电量辅助常规火电稳定电网正常运行。项目的示范应用,为霍林河地区乃至自治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就地消纳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也为后续配置大规模储能奠定技术基础和良好实践经验。
白云鄂博稀土矿主要以轻稀土资源为主,但其总体稀土含量高、储量大,中重稀土的绝对储量不可小觑。特别是随着先进材料技术不断进步,对高品质低成本中重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的需求日益旺盛。包头稀土研究院通过技术与装备的不断创新,在2023年成功突破了低氧氟化物制备技术、高品质低成本钆/铽制备技术等多项稀土金属及其合金制备关键难题,实现了钐、铕、镱、钆、镝、铽、钬、铒、钇、钆铁/镁合金、稀土锌合金、稀土镍合金等多种中重稀土金属及其合金、靶材的批量试制,取得授权专利30余项。在包头市建立了年产20吨中重稀土金属及年产百吨级稀土合金产业化示范线,中重稀土金属及其合金在国内多家功能材料企业得到应用,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推动了我国功能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鄂尔多斯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煤基新材料及下游高附加值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集群突破。其中,由内蒙古伊泰集团联合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自主开发设计的费托合成α-烯烃分离提纯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其千吨级示范装置于7月23日开车成功并打通全流程,生产出合格的高纯度的单碳α-烯烃产品。工艺技术路线属国际首创,将极大促进国内高端塑料、POE、全合成润滑油等下游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在电石法聚氯乙烯无汞化生产技术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其建设的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已完全装填无汞催化剂,全面实现了无汞化生产,填补了电石法聚氯乙烯无汞化生产的行业空白,打造了全球首家电石法PVC无汞规模化工业生产示范工厂,被称为全球《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缔约方履约的关键里程碑。
此外,国能准能公司成功打通了煤炭直接制备工业炸药的技术路径,开发出新型煤基纳米碳氢炸药生产工艺及设备,研制出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煤基纳米碳氢炸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及应用,被工信部鉴定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内蒙古梅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固体储热技术,并率先在赤峰市开展200万平方米大面积供暖应用示范,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超2亿千瓦时,节省燃煤6.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65万吨。该技术以储热材料为媒介,将用电低谷期的新能源配比用电直接转化成热能,通过高压固体储能技术进行存储,再以热水、热风、蒸汽及导热油等形式进行集中或分布式输出,用于建筑供暖、工业蒸汽、移动热源、电网调峰等领域。项目团队先后突破了“高效储热材料制备”“远端云控智能系统”“新型相变储热材料及清洁供暖”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成谷电固体储能研发技术中心和远程控制指挥中心,形成新型储热材料设备与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与示范,实现了“10KV及以上电压直接接入”“电热转换率达到97.5%”“24小时静态热损不超过2%”等关键指标突破,为推动我区新能源多元化场景应用、提升新能源市场化消纳能力提供了技术样板。
内蒙古高铝煤炭资源富集,火力发电每年产生的大量高铝粉煤灰是主要大宗工业固废之一,不仅污染自然环境,还造成能源浪费。内蒙古蒙西集团历经20余年持续攻关以及工业化反复调试验证,成功掌握了氧化铝熟料自粉化的微观机理,攻克了熟料自粉化率持续偏低的技术难题,探索出一整套适用于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业化生产的配料、烧、熟料自粉化及高温粉料输送等工艺、技术、生产方法,与鄂尔多斯国投集团共同投资建设了国内首条也是当前唯一一条正在运行的年产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并实现全线贯通。同时,与下游水泥企业合作,将提取过程产生的硅钙渣全部用于联产水泥熟料和其他建材产品,形成了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链条,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利用非铝土矿发展我国氧化铝工业的示范项目。
内蒙古矿产资源富集,高端矿山装备需求迫切。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国能准能集团合作,研制出国内首台300吨级整车国产化矿用卡车。其核心部件采用轻量化设计,装备国产发动机和双横臂独立悬架,智能辅助设备与矿山数据平台实现无缝对接,极大提升了整车舒适性、操控性和智能化水平,彰显了我国在矿用卡车方面的总实力,是我国电动轮矿用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该企业还与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联合推动百吨级氢燃料矿用车攻关,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自重115吨、载重136吨的新型氢燃料与锂电池混合动力矿用车,与同等吨位柴油动力矿用车相比,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15吨,约等于600辆乘用车的排放量。
此外,内蒙古中科慧拓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等单位,研制出载重60吨的国内首台新能源矿山智能运载机器人“载山”,核心部件国产化率95%以上,且具备矿山大模型数据体系和深度学习能力,实现了与传统无人驾驶宽体车、挖掘机、装载机多车编组协同作业,平均拉运量提高5%,指挥调度效率提升15%,运输效率提升10%,单机综合能耗节省本金67.8%,二氧化碳每年减排1200吨。
金河佑本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成功研发出牛羊通用的新型布鲁氏菌病活疫苗(BA0711株),2023年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及产品批准文号。该疫苗采用分离自我国牛群的羊种布鲁氏菌生物3型,经毒力基因缺失技术改造获得菌株,配以新型耐热保护剂而成,完美克服了传统疫苗对接种人员不安全、孕畜不可用、无法区分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等技术缺陷及布鲁氏菌病防控难题。通过在4个不同省份开展万余头(只)牛、绵羊、山羊临床免疫试验,效果良好,被全球兽医联盟授予布鲁氏菌病疫苗开发奖。目前,产品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安徽等地大范围推广试用,受到了广大牛羊牧场、农牧民的欢迎。
由内蒙古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麒麟软件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蒙古文版)V10”2023年8月在内蒙古发布。该系统基于自主处理器平台整机,同源支持飞腾、鲲鹏、龙芯、兆芯、海光、申威、海思等国产处理器平台和Intel、AMD国际主流处理器,内置多款麒麟自研应用组件,内嵌奥云智能蒙古文输入法、蒙古文竖排编辑器和蒙古文AI工具箱,提供汉、蒙、英多语言支撑,可适时切换系统语言等功能,符合传统蒙古文读写习惯,并提供丰富的应用程序和资源,技术稳定,操作便捷,是新一代蒙古文操作系统,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四周的国家和地区多语种信息处理及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