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就是一颗真的鸡蛋,一捏会爆出蛋黄,蛋壳的手感还是脆的。”在北京市海淀区某科技公司工作的陈女士和记者说,最近她在社会化媒体被“种草”了几款新型“捏捏”玩具,准备给女儿买。“手感舒适、造型逼真,之前孩子一直闹着要买。”她说。
近年来,玩具市场掀起了“捏捏”热潮。“捏捏”也叫“捏捏乐”,凭借其软糯的手感、逼真的造型、好看又解压的功能,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追捧。但与此同时,“捏捏”也被指存在单价较高、有异味、标准缺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不少家长担忧“捏捏”到底安不安全?还能不能继续捏下去?
5月28日下午6时许,记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附近,看到不少文具店、礼品店内摆放着形态各异的“捏捏”玩具。这些玩具有的像某种食品,有的是卡通人物造型,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当时正值下午放学,一些学生进入店内选购,“捏捏”的价格10元至50元不等。
记者还在采访中发现,有人为了买到造型独特的玩具,在网络上出高价竞拍。“同事中也有愿意为此花更多钱、投入更多精力的,他们会从网上订购一些手工款,造型上独一无二。”据“捏捏”爱好者杨洋介绍,当资深爱好者不满足于线下商品的款式和造型时,会从社会化媒体上寻找更有原创性的“捏捏”产品,这就需要高价竞拍。
今年3月,一段1.5万元的“捏捏”开箱视频在社会化媒体上引发热议。视频发布者表示,为抢到一款饭团造型的“捏捏”玩具,不惜花6000元竞拍购入,而视频中其他玩具的单品价格也都在1000元以上。
“玩‘捏捏’能给我带来精神愉悦,治愈又解压。”一位在读初中的“捏捏”爱好者和记者说,“看着那些‘捏捏’就感觉很幸福,想把它们都收纳起来,就越买越多”。
香精味太重、没玩几天就褪色、信息标记不全……“捏捏”火热的同时,不少家长也对其质量安全表示担忧。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捏捏”产品既有个人制作,也有工厂批量生产。个人制作的“捏捏”大都在街边摆摊出售,或在电子商务平台的个人店铺进行售卖。因为是非标产品,没有权威的技术机构进行仔细的检测,个人制作的“捏捏”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消费者选购时只能以其他消费者的口碑评价作为参考。
工厂规模化生产的“捏捏”,要接受有关部门管理,生产的全部过程按标准规范进行,产品进入市场前要经过质检和相关认证,质量相对有保障。福建省福州市一家玩具工厂的负责人和记者说,其工厂生产的“捏捏”大部分为TPR(热塑性橡胶)材质,“成品会送检,进行CCC认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
据了解,TPR材料回弹性和耐磨性较好,但制作TPR材料时会添加增塑剂。如果生产玩具使用的TPR材料不合格,或者生产的全部过程控制不严格,玩具有极大几率会出现邻苯含量超标问题。另外,有的生产商可能会在玩具中添加着色剂,不规范使用着色剂也会带来健康安全风险。
对此,中国数实融合智库论坛专家洪勇提醒:“当前市场上的‘捏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不少是‘三无’产品。儿童尚不具有分辨玩具质量优劣的能力,随意购买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同时,商家过度营销制造‘情感消费陷阱’,还可能加剧儿童非理性消费。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督促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儿童玩具安全至关重要。‘捏捏’玩具在玩耍过程中常常会沾上灰尘、滋生细菌。它们与手非间接接触,儿童长时间捏玩容易引发疾病。”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专家这样认为,有关部门的监管不能缺位,应当制定完善产品质量标准,督促企业严格依标依规生产,推出高质量、高安全性的产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销售环节,经营者也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情绪生意”,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真正安全且解压的产品和服务。